中国路途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攻略

二手交易平台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?网络欺诈和货不对板等问题如何应对?|产业链情报站


【资料图】

随着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,二手交易平台已成为许多人买卖闲置物品的选择。然而,网络欺诈、货不对板、真假混卖、虚假交易等问题层出不穷,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。

如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资金安全?遭遇网络欺诈后该怎么办?平台是否应该担责?

近期,北京居民鲍女士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售卖星巴克星礼卡时,遭遇了一桩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欺诈:买家拍下礼卡后“卷卡失踪”,迟迟不付款。她提出维权后,平台方的事后干预也以“追损失败”而告终。买家往往更容易面临被欺诈的风险。

网上销售虚拟商品

由于虚拟产品获取卡号密码即可使用,买家在虚拟商品交易中更容易面临被欺诈的风险。某二手交易平台客服表示,对于虚拟物品,建议卖家在看到已付款时才能发货,否则对方拿到卡号密码后即可使用。如果买家拒绝付款,可以积极向平台反馈。经确认属实,平台会对相应账户进行相关处置,包括限权和冻结。平台会积极履行职责,但因为平台并非执法部门,无法保证100%能追回。只能通过电话形式,如果对方拒不处理,平台会对账户进行处置。

如果遭遇网络欺诈,消费者应该及时联系平台客服,并保留交易证据。但平台在处理上存在一定不足,因为海量的交易中,平台很难监管和风险防范每一笔具体交易。但平台不能逃避责任,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对此类网络诈骗行为进行预防、消除和救助。

网售商品货不对板

如果在二手交易平台买到的商品货不对板,可否按照“交易欺诈”要求卖家三倍赔偿?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,适用“退一赔三”规则的前提在于,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主体应属于“经营者”。二手商品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